您当前位置:

PP电子游戏试玩平台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江南体育中国摄影网十佳专访 李铁强:十八年功夫与功夫的较量

2023-09-26公司动态

  江南体育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的评选,旨在筛选每年最佳摄影作品,鼓励和表彰在艺术摄影创作中取得杰出成就的优秀摄影工作者,激励摄影家的创作热情,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2022年度(第五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前期经过精选作品展示、邀请公众评选、组织著名摄影家、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终评、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本年度的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和十佳摄影师提名。

  为进一步挖掘、展示摄影家的经典作品及创作历程,搭建更多元的展示空间和交流平台。近期,中国摄影网将组织记者、编辑,对获评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进行专访,讲述摄影家作品背后的故事。后续将编辑出版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专辑。

  李铁强出生于河北沧州任丘——历史上的全国武术之乡,从2005年开始拥有第一台数码相机,他坚定地选择摄影,并快速地做出成绩,仅仅18年摄影之路已获誉无数,尤其在少林和功夫的影像呈现上,钻研甚深。此外,他还有策展人、企业家、人大代表、道德模范、慈善人士等诸多身份。广博的视野造就丰富的人生履历,对少林功夫的持续专攻,逐渐沉淀出坚实而有厚度的思想能量。

  以上谈到了他的一些标签,我们通常以此迅速地了解一个人。由此,我产生一些沉醉的想法,比如现在我们提到梵高,就会不自觉联想到印象派、孤独、疯狂等词语,但真实的梵高是怎样的,我们反而因为那些明确的描述性词语而面容模糊起来,可以说“梵高”杀死了“梵高”。在这个现象的世界里,针对这个问题,胡塞尔曾提出过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to the  things themselves)”!那么李铁强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本次访谈内容就是他本人关于摄影、人生、事业的一些具体的思考和表达,通过这些过程和细节,还原一个立体的摄影人李铁强。

  他屡次强调,自己还在不断地突破、创新。所以他还在创造着新的标签,李铁强始终会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江南体育,因为只要我们通过他的照片,通过他这些朴实、诚恳的讲述,就可以感受到他对摄影那种不计代价的投入,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

  李铁强,1971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任丘市。自由摄影人、独立策展人、人文纪实摄影家、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2023年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自中学时代开始喜欢摄影,从好奇到酷爱,把学习、工作以外的几乎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摄影之中,遍访摄影前辈拜师学艺,坚持阅读摄影书籍,努力钻研摄影艺术。长期坚持深入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勤奋创作并走出国门,尝试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创作,足迹遍布七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先后出版摄影作品集《太阳晒黑的地方》《大地的异乡者》《世相》《童年》《朝鲜所见》《少林•僧》《彝来彝往》等。

  曾做客北京电视台《光影新视界》栏目及其官网讲述《中国功夫》的创作理念及背后的故事。摄影作品《中国功夫》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选用,其中一幅作品用做教材封面、三副作品用做教材内文,并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永久收藏。

  系列摄影作品《不是T台 胜似T台》荣获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铜质收藏奖”,组照摄影作品《中国功夫》入展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系列摄影作品《中国功夫》荣获第25届河北省摄影艺术展览“金质收藏奖”,并被河北省档案馆、雅昌艺术馆、中国摄影家协会培训中心永久收藏。

  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李铁强(以下简称“李铁强”):初中的时候,我喜欢上了摄影,从那一刻就觉得,要是自己富裕了,一定要有台属于自己的相机。但线年开始,当时已经进入数码时代。刚一开始,我喜欢风光摄影,国内、国外的景色拍了很多,越拍越觉得风光作品很难超越自己,也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来就想着拍人文,集市、工厂又拍了不少,再后来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江南体育,就开始拍摄新的选题 ——“功夫”。

  张悦:您凭借“少林功夫”系列专题作品,荣获本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荣誉称号,请简要介绍一下该系列作品的背景故事和创作理念。

  李铁强:前面说到喜欢上摄影之后,我走过一些弯路才找到自己的主攻方向。也是机缘巧合,一次我去新疆罗布泊拍模特,偶遇了几个从少林寺来旅游的武僧,因为我的出生地河北沧州任丘是武术之乡,我从小就随父辈习武,当年习武的一招一式至今还铭刻在心,这时就突发一种想法,想表现功夫。在新疆和少林寺这两个武僧结为朋友后,我就去了少林寺试拍了一次,感觉挺好。刚一开始他们也是比较排斥,随着我给寺院做了一些功德,得到了寺院上到方丈下至僧众的认可,在后期的拍摄就比较顺畅。

  再之后我立下了一个坚定的决心,要挖掘少林题材,把功夫拍好。说得轻松,做起来确实有难度。像中国的一些我们熟知的摄影师,包括原来中摄协的王瑶主席、黑明都有对少林文化的呈现,都有成绩。国外的摄影师也有很多,比如说捷克摄影师Tomasz Gudzowaty,这些给我带来了很多压力。当时永信方丈也没有特别看好我,他说行,你试着拍拍看。

  下定决心后,我又把“时空”作为我创作的主攻方向。我第一次拍少林是在2017年,大约花了20多天的时间进行了大量采访工作。白天主要是采访僧人们,每个僧人都就像一块活化石,代表少林文化1500多年的厚重历史,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当中,我了解到了很多。到了晚上我就自己一个人坐在少林寺图书馆阅读大量的图书,更加深入了解少林文化。有了这些积淀,就开始想怎么用影像去表现,为了追求创新,我用了大量的手法去拍“水墨功夫”“禅意功夫”“意象”“真功夫”系列,包括到目前为止我感觉最满意的,达到一定极致的“禅武功夫”。在这些系列里面选片,参与了第十四届金像奖的评选,很幸运获了奖。我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奖项已经是过去式了,我还要接着创新。

  创作理念主要是把功夫朦胧、梦幻的美感展现给观众。拍摄的时候当然都是用彩色去记录,最终用黑白灰三色去呈现最精华的一部分,布光方面主要用勃朗灯。少林功夫除了美感之外,还有它的韵,美之韵在刚柔并济,看着很柔,但是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怎么把这种美感,还有少林功夫的本质、内涵给它表现出来,得通过在拍摄的过程当中,根据每一个动作,它的力道到什么位置,我看到哪一个位置哪个肢体语言比较到位,比较美,打动人,可能就打一个局部的光,凸显的这一块区域的部分,其余的是以黑跟灰调为主。

  张悦:您刚才提到自己还要接着创新,那么对于少林和功夫,您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

  李铁强:我最近要创作一组叫“巭之韵”的作品,巭是上下结构,上功下夫,巭之韵就是功夫之韵。灵感的来源也是少林文化,这也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少林文化在当今社会有两个价值,一个是它的健身养生价值,咱们知道少林功夫是经过1500多年不断沉淀,不断去粗取精,流传下来的像现在的八段锦、易筋经、推拿、点穴,都是传承下来的精华,少林有好多少武僧学成之后去了国外就专门从事健身养生这个行业,而且经常是一号难求,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好像一天就放三四个号,就专门教这些,费用很高。但是我考虑到要是用影像去表现健身养生难度挺大,因为国内国外的文化背景差异大,对健身养生的理念看法不一样,表现起来挺困难。这时候我就想到少林功夫在当代社会的审美价值,少林功夫还也是古代人体运动美学的精华所在,于是我就开始考虑怎么去表现功夫之美,所以我就先命名叫“巭之韵”,韵者,美之极也,是艺术美的最高理想。

  张悦:您用大量时间,拍摄了大量佛教题材的系列作品,您对佛教有什么特殊的情结吗?

  李铁强:因为从小就埋下了一个功夫梦,长大后,机缘巧合,又与嵩山少林寺结缘,另外,用影像纪录少林文化、少林功夫,这也是一种修行。随着来到嵩山少林寺的次数增多,佛教、禅宗文化等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举止言谈,让自己对日常生活有所敬、有所畏。事实上,在那住一两个月的时候,我把头都剃光了,后来就正式皈依,法名释延渤。

  张悦:您的创作习惯是什么?是一个系列做完再做下一个还是同时几个题材交叉着做。

  李铁强:每次赴嵩山少林寺创作前,我都会做好创作计划。题材交叉着做的多,如果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太浪费时间了。包括之前那些年还没有系统拍摄的时候,也是几个题材一块,比如说之前我也拍过杂技,但我可能今天先拍杂技,明天就拍集市去了。现在在寺院里边主要拍功夫,但是僧侣日常生活、寺院修缮、文化交流、禅医、坐禅、佛事活动等我都会拍,因为这一天当中少林寺会发生好多的事情跟活动,这些都得记录,记录完了之后我自己再筛选,再把影像归档储存。

  张悦:您拍摄一部系列作品通常需要多长时间?那么最短的多长时间,最长的又用了多长时间呢?

  最长的就是功夫,从2017年开始,到今天一共去了少林寺40多趟。因为我每去拍一次就会建一个文件夹,共39个文件夹,所以线多趟包括考察、采访、拍摄都加在一起,这个是最长的,到目前还没结束,我还得继续再拍20年。

  张悦:您拍摄一部系列作品通常需要投入多少资金?摄影作品对您来说有没有回报,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李铁强:单单说嵩山少林寺的拍摄,到今天已有七年40余次了,投入的资金没有计算过,但金额比较大。用影像去承载少林文化、宣传少林文化,冥冥之中是我的责任与使命,只有付出,不求回报。

  张悦:您的摄影作品“中国功夫”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用为教材,其中一幅作品甚至被用做封面、三幅作品用做内文,并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永久收藏,那么被选择用作教材的原因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李铁强:好像是2018年,他们在网上看到我在平遥摄影节办过展,转了一大圈,最后找到我们河北省摄协的领导,又打电话找到我的,他们的图片编辑说选了好多功夫的照片都不满意,就想要我那几张。

  因为我长期和僧侣生活在一起,对少林文化、少林功夫的研究日趋深入,加之不断创新用影像承载少林文化现象,在观察、架构、细节上也确实下足了功夫,所以能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为教材封面及内文插图。

  张悦:比如您近年来创作的《少林•僧》《彝来彝往》《魅语》等,这些作品在不同阶段的创作,都有什么不同的缘由和故事?

  李铁强:《少林•僧》这些肖像的拍摄,剥离了寺院环境与生活情节等内容,将人物置于单纯的灰色背景下,让影像失去了三维空间观看的幻觉,成为单纯的二维平面影像,肖像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我们在目光的直接对视中去体会和探寻那种让人产生神秘感的精神世界,在视觉的能动性搜索中发出对人物的关切与追问,在佛教经验的参与互动中去构建影像对于我们的意义。于是,我的镜头里个性鲜明的寺僧肖像同时成为一种寄托佛教想象的视觉符号。我们知道拍好一幅肖像作品属实不易。一幅好的肖像作品一定是把人物的个性表达出来。在拍摄中,通过我与僧人的交流、沟通、引导,尽我所能把僧侣最具个人化的神态用照片表现出来。读懂僧人的内心世界,走入僧人的灵魂深处,便走进了这个时代的少林寺的灵魂深处。

  《彝来彝往》主要描述大凉山彝族集市,我对于彝族集市题材的选择,不仅仅是出于反映生活的拍摄思路,也并非与中原生活反差中的猎奇,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情感积淀,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集市有着一种抹不去的特殊感情,小时候赶集的热闹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集市总能唤起心底一种遥远而亲切的记忆。我对集市有着一种深藏于心的熟悉感亲切感,哪怕是远隔千里的彝族集市,所以我才能够说:我在拍摄中采用了熟人的视角。这种情感和视角使得我的拍摄多了些得心应手的轻松与随意,生动与真切。

  在《魅语》展开的“身体叙事”中,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差异。在“青花”的描绘中,幽静庭院,溪流竹筏,人物青花衣饰,婀娜多姿,与环境相合相应,融为一体,尽显清雅婉约之风,深得中国传统美学之神韵。其间也有光影效果强烈者,则是用摄影语言演绎青花的拓展,呈现出另外一种别样的美,给人一种新的视觉经验。“沙漠”则在神秘神奇的基调中展开粗狂与细腻、神话与现实交融的西部风情的叙述,夕阳沙海,古堡驼影,琴瑟和鸣,舞姿魅影构成一幅独特奇幻的中国西部风景。“胡杨”以奔放强烈的影像,在刚柔并济中彰显胡杨不死、不倒、不朽所代表的崇高精神,在人物与胡杨融为一体的呈现中,使胡杨精神获得了一种人格化的升华。“青花”、“沙漠”“胡杨”三部曲各擅胜场,成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视觉意象,与对疏朗明快的田园风情、当代建筑间的都市浪漫的北欧场景的描述,以及来自非洲的人体影像,形成不同生活情调、不同文化意趣的鲜明反差。这种不同文化的共存交汇恰恰反映了一种全球化语境中的人类社会现实。

  李铁强:少林题材真是越创作越带劲!不断地创造、创新需要研究少林文化,这个东西不能凭空去想象,所以我就看了大量的书和资料,这样的探索研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比如说拍到了禅武功夫,到目前为止,所有拍少林的,还没有拍禅武功夫的,所以说这是个突破。这些创新突破又是一种动力,让我不断继续深入了解少林文化,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再说少林功夫博大精深,根本就研究透彻不了,到目前还有好多未知的东西,因为有的语言就不好理解,包括我与武僧们交流的时候,就有好多幽深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用影像呈现的力度跟人家想象当中的是否一致,需要去与武僧们磨合,得到他们的认可,有时候我认为可以了,但他们还不满意,差一丝一毫都不满意,说“不行,李老师,咱还得拍。”有的时候一个动作我们就得拍一天或两天的时间。去了这么多次,一趟能收获一幅到两幅就好,我都是抱着这种态度。

  开一个小口,挖一口深井,是我对摄影专题创作的宗旨,所以未来我会不断研究少林文化,不断用镜头纪录少林文化。

  张悦:您的作品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什么?您最希望的什么方式是什么?展览?出版?还是打比赛和获奖后的传播?

  李铁强:目前主要通过电视访谈、影集、书刊报刊的发表、办展这几个媒介传播。电视的话,可能更直观一点。

  张悦:您认为功夫的样貌和神韵不能用一个瞬间充分展现,为什么还是选择静态影像的方式而不是视频?

  李铁强:动态影像拍得再好我觉得主要靠导演,也取决于演员本身的修养,而且拍视频目前还是我的弱项,好多想法、感悟不能用视频表达出来。

  而静态影像更多融入了摄影师的思想力量,因为它就一帧画面,更能够表达我自己的想法。中外这么多摄影师痴迷摄影,这是摄影的魅力所在,而且摄影术诞生到今大约200年的时间了,还在不断发展。

  今年方丈要去几个国家进行少林文化交流,我跟方丈也说了,我只能记录静态的影像,一心不能两用,我还是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拍照片。

  李铁强:拍功夫肯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能看到的,肯定不是功夫的全部,随着拍摄,我跟武僧们不断熟悉了,他们会有一些真功夫的表现。经过大量沟通,我就拍了一些真功夫系列。

  我们知道,嵩山少林寺是禅宗祖庭。练功也是修行,追求的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事情,追求的主要是境界。练功要实在,基本功、套路、技击要一步一个脚印有序练习才能无序变化。武僧们首先按照拳理进行严格训练,最后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与禅宗的无我境界融会贯通,明心见性,功夫自然出神。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禅是灵魂,武是禅的表现形式。禅修心,武修身。禅武结合不单单是少林武学的精华所在,也是少林功夫有别于其他功夫的一个重要特点。

  所以功夫的样貌和神韵很重要,但这很难用一个瞬间充分展现。功夫的精彩之处在于其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先至后发、承转起合的过程中,所以我回到动作本身,探索时间进入影像的新的可能性。

  要把那些神韵抓住,还得有虚有实,实的部分肯定是最打动读者的那一瞬间,包括情绪、动作,虚的部分是画面当中的陪体,这部分要虚到位,二者都要截取最精华的画面。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做到把自我想法融入到画面当中并且打动人不容易。我大约拍了3000幅左右,在里边选出来30个左右,寺院的武僧、书刊、杂志社的编辑、策展人都比较认可的大约有30多个。

  尤其特别虚的那一部分要求更好的画质,有更多细腻的细节呈现,大画幅不太现实,因为拍摄的是动作,获取成功影像的概率太低,所以说我就用了中画幅的相机,底板大,成像的质量好,所以要考虑到器材的选用。我觉得在合适的基础上,能用中画幅的就不用全画幅,能用大画幅的就不用中画幅,因为你获取影像的难度越大,说明你这个人越有沉淀,拍出来的影像越厚重。

  此外,我还想尝试一下湿版法、火棉胶法。因为湿版法涉及化学,涂抹的过程也成为摄影作品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空气湿度、温度影响制约成像效果。我也看到好多所谓失败的作品正是由于化学元素没有处理好,画面当中多一条痕迹,反而让这个画面更富有艺术感,这也是摄影的魅力之一。数码产品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古典工艺依旧让人有很多想象的空间,我之前就曾经买过一个徕卡的数码相机,没有回放的屏幕,拍完什么样不能直接在相机上观看,它就是模仿胶片时代,让拍摄者更多去思考、观看,而不要老回看自己创造的作品,让人们更珍惜摄影,这也是摄影的魅力。

  有段时间我也浮躁,我会跟着好多团创作去,看到同时一个场景,一个模特摆好一个动作,就赶紧挤到一个角落抓拍几张。我越来越觉得摄影的创作不是大家伙聚在一起挺乐呵的一件事,而应该是独立思考,孤独地创作,专题选取要有独特的思考,再介入自己独特的观察。

  李铁强:技法和器材,没有过时。包括达盖尔法、干版法、湿版法等,目前还有人使用。这是一种传承,使用就是一种传承。它是世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能延续到今天,肯定有存在的理由。在继承的过程当中创新、发展。摄影术发明最初的照片成像不一定效果有多好,但是它呈现出来的那种质感,我们今天用的化学药剂很难再弄出同等效果,因为它就是那个时代的化学药剂,包括玻璃板,制成的工艺、材料也有区别,所以想达到跟原来几乎一样很难。当这个世界上没人再用这种技法,它慢慢就失传了,包括现在的非遗。

  从摄影术发明到今天,从人工上色到柯达的彩色,再到数码相机,历史上的诸多经典之作都是用黑白的来呈现,并不是说黑白影像就一定更好,这也是那个时代决定的,那时候就没有彩色照片,只能用黑白。当然黑白照片有的时候表现确实挺到位,挺劲道,它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人的情绪、光影,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所以现在也依旧很多人在拍黑白。

  李铁强:刚一开始很冲动,买了一大堆,而且非常追求画质,原来我一般至少带着两个镜头,一个24—70mm,一个70—200mm,后来就考虑负重问题,我现在就用一只镜头,有的时候用变焦,有时候就用定焦。

  现在更多是考虑到把沉淀出来的想法融入画面中。比如卡帕用胶片拍的诺曼底登陆,那张作品是虚焦的,但是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就由此看到了登陆的瞬间,打动了读者,它的画质就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重要。所以摄影也是一种不完美的观看艺术,没有一张十全十美的作品,包括咱们现在学的经典大师之作,不能说每幅作品都那么完美。

  要做到完美,那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绘画,我想要一个什么元素,就画一个什么元素,不想要这个元素,就带着一张白纸重新画,摄影不是这样的,摄影是在众多生活画面中截取一帧,这一帧画面可以是你想要的元素的一种秩序,但是你不想要的东西也在里边。特别是纪实,因为要求你不能随意改动像素。这就是摄影跟美术的区别,摄影本身就是一种缺憾的艺术。

  不过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去尽量尝试各种器材。成像的媒材不同,出来的效果确实不一样,用了之后就知道什么样的题材用什么样的器材,更能先人一步,有时候器材选对了,从某些方面来讲,你就等于超越了别人。

  张悦:您比较擅用云雾、水月来营造画面的氛围,而且画面往往会产生一种非常艺术化的效果,这是很多摄影师不具备的,那么这种表达的方式,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李铁强:少林寺是佛教圣地,所以它跟别的地方的功夫有区别。功夫,它是一种少林寺的修行,在寺院里边言行举止都是一种修行。我觉得少林功夫与社会其他的功夫不同的两个点分别是清幽的意境,淡雅的气韵。虽然大家基本通过1982年的《少林寺》电影了解过,现在短视频的时代,人们打开手机也能看到好多功夫,但是真正走到少林寺里边,看到武僧日常习武的游客还真的不多,所以咱还得表现功夫的神秘之感。

  用云雾、水月来营造画面,就是为了凸显清幽意境之所在,使之弥漫着一股淡雅超脱的气韵,同时彰显禅宗功夫的神秘之处。比如月亮出来了,晚上特别地静是吧?人们要入睡的,用这样的画面去表现静;再说淡雅,用云雾就把我不想要的东西都遮挡起来,简化了画面,更有一种朦胧感,神秘感,让人有很多想象的空间。

  张悦:您比较擅长前期策划,比如写脚本等方式,这样的方式是否会少了一些偶发的艺术效果?

  李铁强:脚本与偶发的艺术效果并不矛盾。我的脚本注重的是功夫的动作本身,围绕一个动作,我和武僧会充分交流、沟通。一个动作的创作,多数情形下会占用一天的时间,直到我与武僧都满意为止。

  张悦:您对摄影史、摄影理论也有很多了解,是通过哪些渠道丰富自己这方面的学养?除了一些摄影读物,您平时的阅读范围还有哪些?

  李铁强:摄影之余,占用我时间较多的是读书、写读书笔记。学自己所不会,习自己所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我还会到 Facebook上看一些作品,看到优秀的国外摄影师的作品,会跟他们互动一下。

  张悦:国内外哪些摄影理论、摄影师、摄影作品对您的影响最大,都有过那些影响?能否举例具体聊聊?

  李铁强:马格南图片社的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男孩》等系列经典作品对我影响挺大。其实决定性瞬间争议也挺大,因为毕竟摄影的历史没有那么悠久,对摄影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好多东西还是不规范的,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这时候提出来反面的意见很正常,有对立面才更能看清事实。当然批评的目的是促使摄影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批评也可能有偏颇的地方,批评家的基本修养要到位。

  我自己对决定性瞬间的理解就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阅历观看,重构元素,借最好的一刹那,使事物产生全新意义与意境,这也是我自己创作时默认的理念之一。

  李铁强:为了创作少林功夫这个专题,这些年我阅读了大量有关少林文化的书籍,创意、想法、灵感都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我摄影创作的不竭宝库,所以我对图片的说明文字力求严谨,有据可依。

  另外,文字一定要精炼。因为是摄影作品,如果文字过于冗长,就成了插图。写太多,摄影师的主观意识强加给读者,让人家没有想象的空间。

  张悦:您认为自己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形式和风格,以及特点是什么?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李铁强:我感觉自己还欠缺个人风格。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所创新与突破,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

  李铁强:朱宪民、王玉文、王文澜、胡武功、解海龙及萨尔加多都是我喜欢的摄影师。

  尤其国内这几位摄影前辈,因为他们照片记录的那个年代,正是我小的时候,通过观看他们的照片,能够找回自己从呱呱坠地,一直走向社会的人生轨迹。那段时间经济比较匮乏,没有记录自己成长的条件,他们的照片给了我一段完整的回忆。

  张悦:您对自己的定位是人文纪实摄影家,那么您如何看待作品里的摆布和摆拍的问题?

  李铁强:这些年我的创作以人文纪实类为主,比如已出版的摄影集《朝鲜所见》《彝来彝往》《少林•禅七》等等,不乏也有着重艺术性的,比如《魅语》《大地的异乡者》等等。摆中抓,抓中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艺术的真实性是可以被接受的。

  张悦:您游历、游学甚广,足迹遍布七大洲,那么您每次都是带着选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创作吗?每次去国内外摄影,是一个团队出行,还是独立一个人?你去过世界各国那么多地方?都是为摄影而去吗?有过遇险的经历吗?

  李铁强:基本上是做好功课后才出发的,不同的是每次的功课做得厚薄不均。我一个人不敢去,一般一个团队五六个人一起去。我说的近百个国家是连上旅游,不一定都是摄影。巴布亚新几内亚,在那让人没有什么安全感。

  张悦:您出版过《太阳晒黑的地方》《大地的异乡者》《世相》《童年》《朝鲜所见》《彝来彝往》,拍到了一些国家和原始部落,在这样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奇妙的际遇吧?

  李铁强:有趣的故事太多了,比如去印尼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没水没电,我们就雇七八个人,给背粮油米面、帐篷、发电机、柴油、相机包,因为我们自己在森林里走都是泥地上赤着脚,裤子都得摞起来。当时有一对刚结婚时间不长的小两口,丈夫就说,李哥你帮帮忙,我看你挺壮,麻烦你背着我媳妇,因为我在农村生活过,我没问题,我就背着他媳妇,他用手电筒给我照明。好家伙,我说你的媳妇让我背。

  我觉得原始部落的医疗真的很落后,比如说小孩肚子疼,就找巫医跳大绳。就算是去那里看一下老祖先是怎么生活的吧,社会终归还在发展,地球至今46亿年,你说有没有更文明的人类?我感觉肯定有,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肯定是用石头跟木棍。”佛家讲“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用这种生灭变化的思维去看这个世界。

  此外,朝鲜人对国人来说都是比较神秘的存在,加之介绍朝鲜的影集不是很多,所以《朝鲜所见》集结成册后,我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电话纷至沓来,求书者甚多,投桃报李,我给大家邮寄影集,我也收到了大家的模型机械、车辆模型、酒水、字画等礼品。

  张悦:您还是李铁强摄影艺术馆创始人,当时出于什么目的建造这样一个场馆,这个艺术馆的基本情况可以给大家说说吗?现在运营状况怎么样?

  李铁强:为了让摄影走的更远、影响更多的人,我个人出资创建了摄影艺术馆,主要包括摄影培训厅、高标准影棚、书博馆、展厅、健身馆等。

  张悦:近年来,您策划、主持举办过多种摄影活动,您觉得最有意义的有哪几项活动?都起到了什么作用?可以和读者谈谈吗?

  李铁强:对外交流学习参观,是为了找差距、补短板。摄影工作坊江南体育,为了最大限度提升会员摄影整体水平。办展,是接触摄影作品的重要形式,在展览的语境中阅读作品、交流、提升。

  张悦:其实,中国有很多热爱摄影的企业家,在我记忆中您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公益事业的慈善家,也是中国企业摄影家协会的重要成员,甚至可以说是一位摄影事业的活动家,那么您选择摄影艺术创作的这一出口,究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李铁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出口,音乐、轮滑、武术、摄影等等都是我日常酷爱的喜好。最终目的是想给自己的人生增添多彩体验,留下些生活的痕迹。

  李铁强:在我的记忆中,我从小出生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家庭,小的时候我就吃玉米面的饼子,蘸着酱油吃,因为我还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我不知道他们吃的是什么。后来我长大了以后问他们,他们是吃高粱饼,蘸盐水吃,高粱饼子不好消化,但是没法,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那个年代我们差点去要饭,多亏了上我姥姥家能弄点吃的喝的,借往在我舅他们家,我求学的时候,得到了好多老师街坊邻居的帮助。后来经商,没有贵人相助的话,靠自己一个人打拼,又没有什么背景,很难。我感到自己的命还挺好,因为我做生意也需要钱,街坊邻居亲戚们都借给过我钱,所以我就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致富了,我也得帮帮大伙。

  后来赶上全国性的电网改造,就挣了钱,挣了钱我决定帮贫救弱。因为靠我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人生无常,终究人寿命有限,为了把这个事干得更长久,走得更远,就成立了公益组织——亿德爱之家,这也是任丘首家被民政部门注册的公益组织,平时会经常组织志愿者去慰问优秀员和一些孤寡老人以及失学儿童,在摄影方面也帮助过一些人。不过我们是主动公益,我们发现哪些人需要才去帮。

  对于摄影来说,目前我有两个选题想拍,一是“河北杂技”,二是我们附近的“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国家的千年大计,如果要拍,我一定要找到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做好这件事,利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家乡的振兴和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1、作品类型、风格、主题不限,但必须是以一个完整的专题形式呈现,须提供主题阐述、摄影师的近期形象照及个人简介200字左右,其他可以提供包括个人联系方式、摄影经历、荣衔资历,重要获奖、摄影感悟等。

  2、个人作品集(每组15-30张,文件格式:JPG,图片宽度大于3840像素,或者文件大于5M,不得有水印)须有每幅作品的标题或图片内容说明。

  3、将以上两组文件打包压缩成RAR或ZIP格式发送网站编辑部,万能邮箱: 。

  4、入选作品,将在签约摄影师作品赏析、名家经典等栏目刊登,其作品也将登记入库,作图片销售代理,优秀作品将推荐人民网、人民摄影报、澎湃新闻等媒体刊发,同时,将有资格参与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入编《中国摄影网》杂志期刊,颁发签约摄影师证书、入展证书。

服务热线:400-376-490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PP电子游戏试玩平台
产品中心
第一系列
第二系列
第三系列
第四系列
第五系列
新闻动态
公司动态
行业资讯
成功案例
联系我们
电话:400-376-490
手机:13883807169
邮箱:www.haibo666.com
传真:+86-360-958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02-2024 pp电子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5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