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写在前面:经过几年摄影学习对其理解更深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曾经写的东西不少观点还是naive 。但我偷懒不想修改了,这一改起来得伤筋动骨,反正基础知识没有错就好。希望各位大神一笑了之,各位新手辩证看待(突然哲学♂)
3.5修改,新增13.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和他的《世纪之吻》。8.7修改。把每个作品的图配上是不是能骗更多赞?ps:图片都是百度找的,侵删,可能有点av画质。多图预警。
作为一个刚参加完艺考的摄影专业学生狗,冒昧简单答一下这个问题,如有不完整和错误之处还求指正。以下顺序大体按照摄影史上摄影风格的发展顺序排列。参考资料:《光影中的灵魂》,王真编著。建议对摄影史和摄影家有兴趣可以读一读,上面有更多更详细的解说。
1.路易-雅客-让-达盖尔达盖尔虽然称不上什么摄影家,但作为公认的摄影的发明者、被誉为“摄影之父”的他不可不知。1839年,法国政府正式对全世界宣布摄影术诞生,这里的“摄影术”即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由于达盖尔本人是一名画家,他所拍摄的照片俨然已经有了早期画意摄影的影子,代表作《巴黎寺院街》就很能体现这一点。
2.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摄影术诞生之初,人们都认为将照片拍摄的像绘画一样,可以提升照片的艺术价值。画意派便是持这种观点的流派,也是摄影史上第一个摄影风格流派。然而,摄影开始被人们认同为一种艺术,还是从1857年英国人雷兰德展出的作品《两种人生》(又名《生活的两种方式》)开始。这幅作品在英国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会上展出,并被英国女王收藏。雷兰德在画意摄影上的成功开拓,也使他赢得了“艺术摄影之父”的美誉。
3.亨利-佩奇-鲁滨逊英国人鲁滨逊也是由画家转行成为摄影师的,这种情况在早期画意摄影中十分常见。但与其他画意摄影家不同的是,鲁滨逊不仅拥有精湛的摄影技术,还建立了画意摄影的理论体系。1869年,鲁滨逊出版《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1884年,又发表《照片的构图方法》一书。这也使得他成为19世纪摄影“高级艺术运动”的领袖。其代表作有《弥留》等。
4.彼得-亨利-爱默生爱默生是最早开始挑战画意摄影主张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自然主义摄影》(1889)一书,主张直接记录现实,追求自然的效果。代表作有《诺福克一代的生活和风景》。尽管爱默生后来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但其“自然主义”的摄影思想影响了摄影界,并为后来的“直接摄影”“纯摄影”等主张奠定了基础。
5.艾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是当之无愧的美国早期现代摄影大师,被称为“现代摄影之父”。他创办了美国摄影分离派,出版了摄影刊物《摄影作品》,还建立了“摄影分离派小画廊”,一生作品无数,贡献非凡。他的作品风格经历了由画意到现代的转变,他为摄影艺术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斯特兰德、韦斯顿等后来的摄影大家。其代表作有《终点站》。
6.爱德华-斯泰肯现代摄影中的“纯摄影”开始主张造型风格上与绘画彻底分离。斯泰肯便是纯摄影的倡导者之一,同时也是美国实用商业摄影的奠基人。他以自己长达70年的摄影创作实践、大量的作品为现代摄影竖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代表作有《邓肯》。
7.保罗-斯特兰德“尊重对象,为了完全表现存在感,绝不使用特殊的技法和花招,而直接进行拍摄。”这是斯特兰德对其“直接摄影”主张的描述。个人认为,从斯特兰德开始,摄影才真正脱离绘画影响,开始寻找自己的道路。斯特兰德的主张和观点同样影响了韦斯顿、亚当斯等后起的巨匠。其代表作有《白色栅栏》。
8.爱德华-韦斯顿提到韦斯顿,自然不得不提纯影派和“F64小组”。纯影派反对人为对画面进行加工和修饰,F64小组就是纯影派中大名鼎鼎的一个团体。他们使用小光圈、追求极高的清晰度和丰富的影纹层次,所摄照片与早起摄影作品相比也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韦斯顿则是F64小组中最赫赫有名的的人物之一,其代表作《青椒30号》堪称世界摄影史上不朽的伟大作品江南体育。一只青椒,经过韦斯顿的精心摆布、精准聚焦、精确曝光,呈现出不可思议的质感和美感,令人拍案叫绝。
9.安塞尔-亚当斯F64小组中另一位巨匠级人物便是亚当斯。至今为止,亚当斯的风光照片仍被认为是风光摄影典范,是评判一张风光照片好坏的标准。亚当斯的风光照片使用超大景深、精确地控制曝光、使用宽容度极大的胶片,极高的清晰度和丰富的细节体现使得其风光作品能够精致的再现自然风光,也是其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此外,亚当斯发明的“区域曝光法”和“水浴显影法”也有助于精准地控制曝光和再现景物丰富的细节,在数码相机兴起后才逐渐不为人们所使用。其代表作有《威廉森山》。
10.多萝西娅-兰格为调查美国农业地区在经济大萧条中的情况,美国农业部建立了“重新安置局”,简称FSA。为了调查需要,FSA聘请了诸多摄影师,也正是因此,诞生了一系列的优秀纪实摄影作品和摄影家,其中的佼佼者要数兰格。其作品生动再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的状况,深得斯泰肯的赞赏。值得一提的事,兰格是摄影史上为数不多的高成就的女摄影师。代表作有《逃难的移民母子》。
11.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作为一名大师级的纪实摄影家,布列松的摄影技术自然是不必说,但真正使他在摄影史上成为里程碑式人物的,还是他“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论。简单来说,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在被摄对象处于最具有特点和意义的一刻按下快门。这个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摄影本质的体悟从形式层面深入到了时间层面。而布列松本人也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实践着决定性瞬间的理论,其照片往往新颖而令人惊奇。代表作有《拉扎尔车站后景》(又名《跳过去》)。
12.罗伯特-卡帕我想,卡帕毫无疑问担得起“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家”称号。其名言“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后来成为战地摄影的最高准则。由其创办并任主席的玛格南图片社至今仍是最优秀的纪实或新闻摄影家的标签。卡帕的代表作《共和军士兵之死》(又名《倒下的士兵》)拍摄了一个士兵冲出战壕后中弹倒下过程中的瞬间,该作品一经发表即因其强大的震撼力引起轰动,被看做“从未有过的最伟大的战争摄影作品”。1954年,卡帕赴越南战场采访,不幸误入雷区逝世。卡帕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战地摄影事业只为将战争的残酷更多的揭露出来,以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13.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美国著名新闻摄影家艾森斯塔特,被誉为“新闻摄影之父”,也是著名的《生活》杂志创始的摄影师之一,同时几乎是其中最有价值和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但我想,比艾森斯塔特这个名字更有名气的必然是他的代表作品《世纪之吻》,一张表现了二战结束喜悦的照片,如今在街头巷尾还时不时地能看见它制成的海报,是毫无疑问的经典之作。
14.拉斯洛-莫豪利-纳吉现代主义摄影中,首当其冲的必然是抽象摄影了。抽象摄影中具有完整的观念形态和创作理念的第一人当属纳吉,他采用实物投影、多底合成、中途曝光、多重曝光等新摄影方法,追求超视觉、超常态的抽象形态。代表作有《埃菲尔铁塔》。(抱歉这张实在找不到…)
15.曼-雷曼-雷是真正在超现实主义摄影上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级人物。其被誉为“不知疲倦的创新者”。其名言“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梦幻。”几乎可以看作是超现实主义摄影最经典的诠释。代表作有《骗人的泪珠》。
16.菲利普-哈尔斯曼哈尔斯曼同样是超现实主义摄影中不可不提的大师级人物。他在1940年结识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并与之一同创作了诸多杰出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原子达利》就是其最令人惊异的作品之一,不仅表现出“超现实”,更表现出“超吸力”“超时空”的感觉。
17.尤素福-卡什要说人像摄影领域,最著名的摄影家莫过于卡什。卡什的作品善于体现被摄人物的内在精神,在拍摄前他会对该人的职业、性格、爱好做一些调查研究,拍摄时与人物交谈,并抓住最体现人物精神的一面用相机体现。其三张代表作《丘吉尔》《海明威》《爱因斯坦》现今几乎成为三人的“代表照片”。
18.让卢普-西埃夫西埃夫是一个极有才华的摄影师,在人像、时装、人体、风光和广告摄影上均有不凡成就。1959年至1960年,西埃夫加入玛格南图片社。他的作品洋溢着信息时代的现代情调。
19.郎静山个人认为,要说中国的世界级摄影家,仅有郎静山一人,曾被国际摄影届列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之一。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大致可以理解为国画风格的画意摄影,采用事先拍摄的多种素材,利用暗房工艺拼接叠放组成事先预设的画面,经过其特殊处理,照片显现出浓厚的中国丹青水墨画韵味。代表作有《烟波江上》。
不敢说“摄影人不可不知道”吧,摄影史上的功过交给批评家和后人,我只能潜略谈一下自己青睐的摄影师:奥山由之和川内伦子。
之前圣诞节假回国时,忙里偷闲跟着一名拉斯哥艺术学院毕业的老师学了一段时间fine art photography。可能因为老师的教育背景是英国艺术大学,课上欣赏分析的摄影师大都是欧美艺术家。这些大师的作品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很多都过于冷静了。像Stephen Shore, F64小组,贝歇夫妇的类型学…他们的图片和项目背后有一个主义,一种哲学,有一种引人深思后豁然开朗或辗转的力量。是欧美这些前辈把摄影从初期图片与绘画缠绕搏斗的泥泞中拔出,赋予了摄影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内涵和支撑。但他们好像太冷静了。
脑海充斥了深沉的思绪,手也变的凝固。我想寻找一种单纯的热情,像Alec Soth拍摄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那种静谧的激情,让这种感情牵引推动着人去拍照、冲洗、放大。日本的很多摄影师都给予了我这种纯粹的情感共鸣,深濑昌久、志贺理江子…但这里就泛泛谈一下奥山由之和川内伦子。
这本摄影书没什么深意,但它画面之中洋溢的能量、青春、汗水、成群结队、无忧无虑;认真的脸,开心的笑,用力的伸展;青色的天,明媚的光,模糊却有力量的镜头…欣赏这些图片没有什么门槛,人只要活过,快乐过,唱过,跳过就可以从中感受到曾经自己眼里熠熠的光,身体里蛰伏的可能性。
奥山由之本身是一名商业摄影师,教育背景也非艺术相关,但正因此他的图片摆脱了学院派里的深沉。养眼的颜色,律动的生命,生活里的美好。不用思考,用眼睛去感受,这纸上呈现的就是不经意的美,就是曾经兴奋着流淌过的年轻。
川内伦子2001年以花火赢得木村伊兵卫赏。最初期图像捕捉生活中细碎但能让人感到欣慰且幸福的碎片,渐渐地,她的视线转向宏观。在拍摄Ametsuchi的时候她使用了4x5大画幅,传达的信息也从小美好转到了人类文化与天地。即便如此,梦幻的视觉语言,模糊但温暖的氛围一以贯之。
Ametsuchi是日语,直译成中文为天地。在书的末尾,川内伦子写到灵感源于她梦到的阿苏山(Aso)。她调查后获悉这山有一年一度的“野烧”活动(Yakihata),烧掉野草以求来年植物的再生。带着渴望目睹这仪式的冲动,川内前往Aso开始了连续几年的感受与创作。第一次面对这漫天飞舞的猩红火焰,面对这绵延的草地高耸的山,她写到自己深刻地感受到地球的存在,感受到地心引力拉扯自己的渺小感。
野烧的山,星空的照片,人为干涉在星空上的涂画,目眩的神社庆典。这本书传达的天地联系是不容易被语言叙述的。浩渺的天,辽阔的地都存在着人类的痕迹。人类野烧以寻求来年自然继续给予生产的恩惠,人类举办祭奠活动以求与天地和谐共处。小小的人生存于天地之间,而千百年沉淀的文化支撑着人与天地的互动。
这本书的设计很有意思,在每张野烧照片的背面是其原照的负片。负片给予人那种阴森的感觉仿佛另一个世界,这些纸张是连接正与负的媒介,像人类用祭祀连接神明。对于图片的视觉语言,模糊、明亮、过曝···长镜头下的火像画布上层层堆叠的颜料。肃穆的烈焰、凝结却生动。烧得目眩的火更像一种仪式,迎接新生的仪式。过曝并模糊的神社舞蹈创作了一种独立于时间的空间,在这一方图片里,眼花缭乱。翻过数页的神社,自己也像到达了一寸脱离世界的梦幻,那里光怪陆离,有自然,有神明。
日本有很奇妙的神话文化,这些文化和神社构建起了他们与自然天地相处的模式也潜移默化影响了日本艺术家的创作。人们面对自然总是谦卑的,被动的。哪怕像杉本博司这种在西方文化里学成的艺术家,也有“人究竟需要多少土体”的疑问。
日本很多摄影师的作品聚焦人的情感,纯粹的快乐、挣扎、痛苦…情感的共鸣挣脱出了冷静的分析,庞大的“主义”,只是单纯地用图像传达情感。
何藩1931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即随家人移居至香港,曾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为国际级知名摄影师,于1958年获得摄影十杰冠军,及20世纪电影导演。
上世纪50至60年代,何藩在世界不同摄影比赛中,得到超过280个奖项,1958 年到1965年,连续赢得八届由美国摄影学会所评选的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后来还专门出过《街头摄影丛谈》和《现代摄影欣赏》诸书。
这么多的荣誉并不是最傲人的,最傲人的是拿下这些荣誉的何藩彼时才不过28岁而已。或许是想找寻突破,或许是想尝试新事物。总之他又重返大学,选择主修戏剧并创立了大学影视和戏剧俱乐部,这为他后来成为演员和导演奠定了基础。
1987年,根据《肉蒲团》改编的《浮世风情绘》,是何藩风月之作的巅峰。1994年,《浮世风情绘》入选德国电影年鉴300部东方经典电影名单,一起入选的还有黑泽明的《罗生门》、大岛渚的《感官世界》。有一次采访时何藩提到,一位来自北京的记者告诉他,《浮世风情绘》在北京电影学院被拿来做教材,并且张艺谋导演也很推崇何藩的风月片。“这让我很感动。”
当时可以在台湾接拍文艺片的另一个背景是:《三度诱惑》《我为卿狂》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让何藩得以摆脱商业电影的束缚,而他的风月片也开始逐渐向带有的艺术电影转型。随着时间推移,业界和大众越来越承认何藩风月片的艺术价值,何藩多部在美国产生影响,《罂粟》成为美国一些大学电影系的示范作品。
相比于商业氛围浓郁的香港,台湾是让何藩自由呼吸的福地。1990年代后,何藩又拍了《不 羁的心》《罂粟》等影片。《罂粟》取材于苏童小说《罂粟之家》,当时片方授意:希望何藩能拍出张艺谋《菊豆》那种风味的片子,当然片中仍有。
1.为何摄影:何藩说他一直在等待着光与景物的交织,然后让魔法在他的相机中产生,就这么简单。1937年出生的何藩,从小喜欢画画,在13岁时收到父亲送的一台 Brownie相机,从此对摄影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已是78岁高龄,可是手中的相机却仍未放下。
有时候为了拍摄出完美的作品,他会在某个地方一连几天从清晨待到夜里,观察什么时间的光线恰好和人物所在的位置形成最美的构图,然后捕捉那转眼即逝的一瞬间。
2.对于的理解:我想起一个佛教故事:观音菩萨曾经化身美女勾引欢喜王,欢喜王爱她,便被菩萨引入佛门,成为“欢喜佛”。佛教有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为菩萨度生的最大方便。从这个角度看,对何藩来说,对你我来说,功德无量。
红灯区吉原散发出荷尔蒙的气息,这是一种成人特有的味道。资本主义城镇里,妇女们掩盖精神与物质不匹配的羞涩,当丝绸质地的衣袖滑过玉脂般的小臂,芳门的阴翳修饰闪动的指甲,妇女们故意压低着分贝招宾纳客,留下短促的鼻息。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对于一个内心极其敏感的男孩而言,这种场景带来的震慑力,能转换成生物上每分钟160拍的心率(当这种心率产生,不是生病就是在犯罪),并伴随荒木经惟的一生。
人这种奇怪的生物,犯罪后的第一时间总想向上帝忏悔。特别是荒木经惟,一个不是在,就是在路上的人。以至于完事后,他总会拐到下一个街角的净闲寺,这是一个投入寺,也是一个墓园。
荒木手拿哲学式的金刚钻,爬上了形而上的高塔,在那里他将感受到平流层的安静祥和。在“人将到哪里去”的内心拷问下,荒木恢复了平息,这称之为“精神拉伸”,一种跑步后放松的小技巧。
想要了解男人的内心,就要敢于直视他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自己本该看到,却不想看到的东西。阿幸,一个纯真、生动、鲜活和脏兮兮的男孩,荒木经惟眼中的自己。一个透过天真,来看待暧昧、生死的男孩。
一些人,构成了一些时期。遇到阳子,将荒木经惟的摄影水平推向高潮,似乎面对一个强大的精神实体,镜头如同自动追踪美学的导弹,轻巧地滑过阳子的发梢,肌肤,,甚至是稍稍抓皱的床单,产生了暧昧的余烬。如果说相机是荒木的心脏,那么它肯定也跑每分钟160拍。
女人带领男孩长大,死亡将带领男孩成熟。在净闲寺的某个角落,一个归置重要灵魂的地方,埋葬着荒木经惟的一些回忆,他的父亲、母亲、阳子、爱猫奇洛。这里有戏谑式的插科打诨,也有他一反常态地讨论了摄影本身江南体育,他认为构图就是,抱着对被摄体的责任感,去除自己和被摄体不想看到的角度,呈现对被摄体尊重的视角。
某种闪烁只能出现在夜里,那个半转向黑暗眼角不经意的微光,与夜空的星很像。这种微光产生的热量,足矣融化吉原与净闲寺的边界,与死亡的力量开始缠绕,下流的浑水与智慧的光辉开始变得相似,花系列开始显现。
荒木经惟,敏感的气体,一个容易产生化学反应的男人。对待肉眼不可见的事物,通常我们会摆出道家式的科学辩证法,彰显人类对无形的控制力...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看到荒木经惟的相纸,和相纸背后的阴翳?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联,死抑或生,抑或真实,曝光抑或隐藏?
荒木经惟发表过许多以为题材、惊世骇俗的作品,其中包括他与妻子阳子的私生活,震惊了当时的摄影界与日本社会。现在,民众称他为“天才ARAKI”,欧美亦尊称他为“Gran Maestro”(大巨匠),在国际上拥有相当高的评价。
1971 与电通同事青木阳子结婚。荒木将蜜月旅行排成《感伤之旅》,自费印刷1000本出版。
2008 获得奥地利政府授予的科学与艺术勋章。期间,他仍不间断拍摄2002年展开的“日本人的脸”纪实摄影计划。
天目里美术馆正在进行的开馆展《从无到有》(A Show About Nothing)中,有一个摄影师的参展作品拉低了整个展览的学术水平。
据微信公众号“假杂志”介绍,他获得过多个摄影奖或提名,参加过多个展览,作品被多个媒体刊载及被多个机构和私人收藏。
他曝光率最高的作品《北流活活》亦是本次参展作品,其题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描写河水入海的诗句,其内容为黄河流域的生态。
微信公众号“影艺家”称,该系列“完成于2010年至2013年间,艺术家自黄河入海口所在的山东东营市垦利县开始,向西逆流而上,以数十次的行走,经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直抵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源头。
如果不看作者的名字,观众会不会以为《北流活活》是以色列籍摄影师Nadav Kander的作品?
2006年至2007年间,Nadav Kander顺着长江入海口走向源头,途径重庆、宜宾、上海、青海等城市,拍摄了一系列题目为《扬子——长江》(Yangtze – The Long River)的照片,记录他对剧变中的长江流域的观察。
2010年他补充的作品陈述详细地阐明了创作初衷,归纳一下大概是:作为在以色列出生、在伦敦居住的南非人,当他见证中国的大规模变化时,他的无归属感激起了强烈的反应,他认为中国的发展反映了西方最糟糕的一面,甚至反射了整个人类不断重复的错误,所以这个项目是关于所有人的,不仅仅关于中国。
结尾处他表达了自己的疑惑:既然中国人传统上有对故土的深刻认同和对地方的依恋,为什么会如此无情地重新开发、彻底改造他们扎根的土地?
而张克纯的创作初衷则不太明确,微信公众号“一条”与“一席”分别发布的他的两个自述视频只是交待了他“当时读了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拿着“成都一个做速递的公司老板”赞助的“二十万块钱”和他“之前在上海的摄影公司的老板”给的“一台大画幅的相机”,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黄河之行”。
他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也没有作品陈述,公开资料里查不到更明确的创作初衷介绍。
不过江南体育,他倒是交代了具体创作方法:“黄河整个系列下来,基本上都统一的一个色调。我会选择阴天,即便是在没有阴天的时候我也会等到天刚亮,或者是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去拍摄,来得到一个更柔和的色调。”
巧的是,Nadav Kander2006年至2007年间拍摄的长江流域同样是“统一的”、“柔和的”阴天色调,甚至更“统一”,更“柔和”。
并且,张克纯2010年至2013年间拍摄的黄河流域,连画面结构与内容都酷似《扬子——长江》,说明张克纯观察黄河的方式非常接近Nadav Kander观察长江的方式。
尽管创作初衷不明确,不具备学术思辨性,视觉效果酷似已成名摄影师的作品,《北流活活》仍受到三影堂创办人荣荣的尬吹强推。
张克纯靠模仿混得名利双收,丰厚的奖金就不必提了,看看给他站台的评委阵容,哪个不是身份头衔响当当?
三影堂和假杂志等媒体、机构、平台的大力支持,助长了张克纯愚弄观众的胆气。
张克纯又盯上了比Nadav Kander知名度更高的Andreas Gursky,到上海金茂(君悦)酒店拍摄了一张照片,地点、角度、结构都仿佛Andreas Gursky的作品的不同版本,简直是“神还原”。
那么,《北流活活》是不是向《扬子——长江》“致敬”?张克纯算不算“致敬”专业户?下次准备向谁“致敬”?
现在,天目里美术馆展览张克纯模仿Nadav Kander创作的《北流活活》,究竟是不慎被蒙蔽,还是存心要捧出一个摄影圈的“郭敬明”,向模仿乃至抄袭致敬?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