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体育app编者按: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的互联网新闻业涉及更多元的参与主体,新闻实践呈现日益显著的关系之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庄曦和硕士生吴郁文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2期刊文,从物质性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了新闻客体在“党的二十大”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新闻硬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提供情感塑造、体验的空间场所,BOB体育助推生产创新;新闻软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借助内容创新实现情感的传递提供物质基础;软硬客体的交织使产品创新得以实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新闻意外客体影响不同主体间的情感连接程度。借助新闻客体,传统主流媒体实现了主题报道的创新,提高了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数字生态背景下日益基础化的媒介技术设施逐渐消弭了新闻用户与新闻生产实践主体的距离。新闻用户可随时随地表达对新闻文本或新闻产品的情感态度,这些数字化的情感元素以高度即时、可见的方式被新闻生产实践主体纳入对生产方式的考量中。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围绕新闻展开互动的多元交往场景的建构。在人与场景的关系连接中,用户对新闻产品及内容的情感询唤和情感表达得以实现。
情感不仅发挥着联结信息和用户的桥梁作用,也扮演了能够有效唤醒集体情感与集体回忆的动员者的角色。融合语境下关系型新闻业态的发展,有赖于多元传播者以多源异构的新闻产品实现与用户的情感连接,进而促进多维关系的联结。因此,“关系路径”在新闻创新研究中应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指导性路径。
目前,多数的研究聚焦于新闻生产实践主体的面向,考察传播主体(Actors)如何顺势而变,再造新闻生产流程、创新新闻生产内容,实现与用户(Audience)的情感连接。
然而,在关系型新闻业态中,作为物与技术的新闻客体同样是新闻主体得以发挥能动性并以此实现多重关系互构的重要基础。BOB体育莫兰(Rachel Moran)和厄舍(Nikki Usher)曾借助“硬客体(hard objects)”“软客体(soft objects)”“意外客体(unexpected objects)”进行了有关新闻物质性的论述。
“硬客体”主要是指在新闻业中可触摸到的物理实体。在数字新闻生态环境中,技术设备作为“新闻硬客体”为新闻生产实践主体以情感为导向再造新闻生产流程提供基础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在融合背景下不断革新的新闻编辑室等地理物质实体作为“新闻硬客体”,也为生产主体提供了新闻实践过程中的稳定感与安全感。
“软客体”主要是新闻实践过程中的无形物体,如新闻主页、新闻产品、新闻评论等。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闻软客体”为新闻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架构思路。新闻实践主体将能够激发用户情感力量的叙事嵌入至形态多样的新闻“软客体”——新闻产品之中。在用户阅读、体验的过程中,“新闻软客体”将主体附着在其上的多重情感价值传递至用户,在关系连接的基础上实现新闻价值。
此外,并不直接参与新闻生产但却与新闻业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新闻意外客体”,如记者的证件、新闻编辑室内的物品等,凭借其中特殊的权威感、归属感等情感,丰富并拓展了新闻生产主体的生产思路。
在以情感为导向的关系型互联网生态环境中,新闻创新的推进产生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尤其是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新闻创新一方面离不开新闻生产实践主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主观能动作用,另一方面更离不开新闻客体所发挥的物质基础及情感连接作用。本文拟从物质性视角出发,以围绕“二十大新闻中心”这一新闻客体展开的媒体实践为例,考察新闻客体在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中发挥的情感作用与实践价值,以期为新闻创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在有关党的二十大这一重大主题的新闻生产过程中,作为物质实体存在的新闻中心是标志性的新闻硬客体。顺应媒体融合背景,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时,新闻中心首次设立,汇聚了来自各地区、各单位的新闻记者,为其开展大会新闻生产活动提供各项服务。二十大新闻中心在为记者提供新闻采访、资料查询、公共广播电视信号等方面的服务和保障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在布局、功能、服务等方面,二十大新闻中心这一硬客体此次作出了诸多创新。新闻中心所营造的大会报道氛围感与仪式感成为新闻实践主体在其中进行二十大新闻生产的情感动力。
首先,从二十大新闻中心的整体布局上来看,以大气的中国红为主基调,整个新闻中心在主题颜色的搭配与设计上处处彰显着中国特色。包含200个工位的记者工作区配备了专门的三千兆网络端口,实现5G无线网络全覆盖。透明的桌椅整齐划一,红底白字的大会标牌装点其中,庄重大气。BOB体育井然有序的新闻中心工作场所,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记者的工作,更使得记者在这一物质客体营造的庄重氛围中,切身感受到报道二十大这一重大主题的仪式感与庄严感。借由这一客体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对报道主题的认同感,使其以更加积极的情感姿态进行新闻生产实践,从而实现新闻的公共价值。
其次,从功能实现来看,可与大会现场直接视频连线云端采访的新闻发布厅以及涵盖最新技术的网络技术服务室、广播电视信号服务室等一系列物质实体,指向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借助这些硬客体,前端记者在新闻中心将新闻素材采集完成后,即可利用即时通讯及智能设备传回至后方生产端,由生产端展开生产并实现传播渠道的全覆盖,真正做到了新闻素材的一次采集、多次利用。2022年10月24日,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新闻中心进行了实时直播。与此同时,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在同一时段发布相关文字、图片报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新闻中心内除了媒体工作区域,还在多处设置了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与体验区。这些形式多样的新闻意外客体虽不直接参与新闻生产,但其发挥的情感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新闻报道的内容乃至与用户情感连接的程度。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新思想的译文书籍、精美的京剧戏服、民间艺术纸鸢等蕴藏古韵今风的物质实体,可供新闻中心的所有海内外记者欣赏、体验,为海内外媒体提供了一个认知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在媒体记者体验的过程中,BOB体育一方面他们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形成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这些作为重要情感和文化符号的意外客体很有可能成为新闻行动主体进行实践创新的对象,被呈现在丰富多样的新闻作品中,实现与用户的情感连接。
二十大新闻中心基于融合场景的构建,为新闻记者的报道提供了一个多维链接、文化符号丰富的仪式性工作场所。基于这类硬新闻客体所提供的价值,传统主流媒体将其内化于新闻生产的过程,以情感化文本为载体,赋予新闻生产多层次的情感价值,这也正是传统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进行新闻生产创新的动力。
新兴的数字化技术为新闻业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同时也极大改变了新闻业的参与主体和新闻业的生态结构,新闻业已然与技术形成了深度交织的关系状态。前沿技术是打造全媒体矩阵建设、驱动融合发展的支撑力,也是媒体探索内容传播新形式、报道呈现新样态的推动力。二十大新闻中心网站通过整体的谋篇布局与内容呈现,突出了作品中蕴含的公共价值与凝聚力,结合重大主题,释放情感张力,激发用户反馈情感,既助推用户产生对大会报道内容的公共性认同,也使传统主流媒体在内容创新的过程中重构了自身的价值。
从整体布局上来看,二十大新闻中心网站采用了统一、亮眼的中国红,在设计中将中国底蕴、中国特色融入细微之处。网站入眼即是流动型设计的中国红色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城楼动态图作为网站背景,让受众的新闻体验更加身临其境。网站排篇布局也遵循新闻报道追求速度、广度与深度的原则,现场报道、党代表专题、专题策划、双语报道等多种新闻报道类型以模块的方式一一纵向呈现,清晰明了。
从内容视角来看,网站内容汇聚了来自各个主流媒体的优质新闻作品,多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如央视《解码十年——解出一串发展密码》,将镜头对准基层、对准平凡的个体,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主题融入个体的生活,通过人物的叙述,以情感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10年来党和国家取得的成就,凸显人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改善。又如人民日报的40集系列短视频《新时代·我在中国》融媒体报道,记录了40位外国人在中国的工作、生活,将个体的发展融入中国新时代的发展之中,借助小细节,以情动人,彰显新闻价值。这些新闻软客体将大会的主题内涵、重点、要点以多样化的形式强调、延展、升华,实现了与用户的情感共鸣。
从报道呈现来看,二十大新闻中心网站借助高速网络传播技术,精选多个大会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片段与时刻,凸显了时政新闻的真实感与在场感。如在党代表风采专栏,网站精选了新华社的系列视频+文字报道,以平民化的视角和故事化的表达,通过一帧帧鲜活的画面,刻画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党代表的闪光之处与精神品质,打破了时政新闻的刻板印象,体现新闻的温度,使宏大的主题报道变成受众切身可感的“近”新闻,让用户在内容体验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新闻场景互动来看,二十大新闻中心网站这一软客体通过技术的搭建,将新闻中心现场最具特色的融媒展示区搬到了线上。用户只需点击链接,就可以通过场景的选择,在云端感受融合报道的最新成果。从各家主流媒体围绕二十大创作的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融媒新闻作品,到彰显着创新性、交互性、智能性的最新媒体技术,如超写实数字人、能让主播穿梭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的XR演播室等,由技术驱动的客体创新让用户在云端的体验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就。
新闻中心网站的线上融媒体验,源自二十大新闻中心现场的融媒体验区。这一区域是软、硬客体交互作用下,主流媒体实现二十大新闻报道多维创新的重要部分。技术是互联网新闻业中塑造生态的基础性角色。“技术”这一客体既可以理解为帮助报道突破界限的设备,即硬客体;也可以理解为运用在新闻生产、分发中的抽象化软客体。事实上,BOB体育不论是作为硬客体的技术设备,还是作为软客体的技术方式,技术客体所代表的含义不仅是物体本身,更代表了人的思想与机器、方式之间的协同运作,呈现出新闻业发展的关系性导向。
首先,技术客体推进沉浸体验及实时交互。在二十大新闻中心的融媒体验区内,参与者能够与多模态新闻信息采集与融合处理智能机器人“搜搜”互动,体验最前沿的智能拍摄方式;也能通过“数字人互动体验”,打造虚拟二维形象,化身“虚拟主播”在数字演播室里播报新闻,体验实时交互的沉浸式新闻。此外,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新华社XR沉浸式演播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等最新融媒技术成果均以互动体验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以技术手段为代表的软客体以及以技术设备为代表的硬客体已然渗透至互联网新闻业生产、发展的各个流程并推动着新新闻生态的建构。
其次,意外客体强化职业使命及情感价值。融媒体验区“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打卡机可供参与者拍摄照片并实时生成定制纪念卡,记者们排队打卡领取定制纪念卡,事实上也是新闻意外客体的一种形式。对于记者们而言,纪念卡片不仅具有纪念意义,更承载着他们以记者这一职业身份参与到大会报道中的自豪感和职业身份认同感。被赋予情感价值的意外客体,一方面能够成为记者们进行报道创新的对象;另一方面,其中的情感价值能够使记者们感受到来自本场大会的传播仪式感,从而内化至其新闻创作的各个环节中。
第三,智媒手段促生创新实践及情感共振。智媒技术赋能为新闻产品扩展了想象的空间,将集聚了中国本土特色的融媒作品以更加直观、立体、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新华社的长漫画作品《复兴有我》,描绘了多位被习接见或点赞过的新时代青年典型。新时代青年振奋人心的奋斗故事、感染人心的精神品质,通过国风漫画这样兼具艺术性和感染性的创新形式实现与用户的情感共振。而由央视新闻国际传播机构CGTN推出的视频交互元宇宙产品,则通过AR、VR、3D引擎等沉浸式体验技术,让体验者化身中国国宝熊猫大侠,进入虚拟的中国风地图中,从普通中国人、中国美食、中国功夫、中国科技、中国风光几个视角,感受精彩的中国故事。该作品以全新技术实现了形式的创新,将场景和形式进行液态融合。软硬客体的交织打破了虚实的边界,同时又符合当下游戏化、沉浸式的体验风格,作品由此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载《传媒观察》2023年2月号,原文约6500字,标题为《客体、关系与情感:物质性视角下的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研究》,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青少年网络舆情的大数据预警体系与引导机制研究20&zd012”的阶段性成果 ;受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