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的评选,旨在筛选每年最佳摄影作品,鼓励和表彰在艺术摄影创作中取得杰出成就的优秀摄影工作者,激励摄影家的创作热情,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2022年度(第五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前期经过精选作品展示、邀请公众评选、组织著名摄影家、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终评、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本年度的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和十佳摄影师提名。
为进一步挖掘、展示摄影家的经典作品及创作历程,搭建更多元的展示空间和交流平台。近期,中国摄影网将组织记者、编辑,对获评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进行专访,讲述摄影家作品背后的故事。后续将编辑出版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专辑。
戴安娜的生活经历丰富,在美国和台湾学习、工作近30年,现定居中国大陆,在南京和武汉过着双城生活。此外,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摄影家”,拥有过诗人、舞者、时装模特、平面设计师等多重身份,摄影之路则始于2017年夏,仅仅几年时间,已获誉众多,不仅加入了美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等摄影组织,还曾荣获2020 年度“人民摄影/明星摄影家”称号、“全球华人旅拍大赛/无人机组”总冠军、“全国人与环境摄影大赛”最高奖——精品奖……直至今年,第二度荣获“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荣誉称号。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不管是诗歌、舞蹈、设计,还是摄影,都是她表达自我的方式,哪一种语言适合当下的自己,就用哪一种。她似乎早早就唤起了内在的超我能量,懂得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内心,萌发信念,用充沛的热情, 拓展心灵空间,启动了人生价值的正向循环。正如贡布里希的观点,艺术家的“纯真之眼”是不存在的,我们观察及创作的方式取决于经验与实践,所接受的文化决定可能。戴安娜虽然跨界众多,但是从小积累的文化底蕴、思想格局、生活见识是自己进行“摄影式观看”的基础,这大概是她进行不同身份转换仍旧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秘诀。
作品《取暖》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入展;《错过》全球华人旅拍大赛总决赛手机/无人机总冠军;《风的形状》“深圳摄影作品年度展”入展;专题摄影作品“从缠足到直播带货——小脚奶奶的5G生活”“成佛之前”“生活拾趣”“孤独的城里人”“艳遇小箬村”“浪漫法国”“人间佛影”“雨的颜色”等分别发表于《人民摄影》《摄影世界》《人民日报》和“学习强国”“旅拍网”“中国摄影网”等客户端和主流媒体平台发表;2018年佛系摄影作品系列,在杭州灵隐寺“灵鹫飞来佛教艺术展”隆重展出,并全部捐献灵隐寺永充供养;多幅手机摄影作品分别入选2018年、2019年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的“Paris Photo国际摄影大展”;2022年2月由政府出资,在海南海口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大型个人摄影展。
中国摄影网记者张悦(以下简称“张悦”):戴安娜是您的真实名字吗?还是艺名?
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戴安娜(以下简称“戴安娜”):这个名字现在是我身份证上的名字。三十多年前去美国读书,改用英文名字是很普通的事,便于和周边人的交流。后因为工作的关系,归化美国籍后,姓未改,名有变。(Diana H.Dai)戴安娜正式入册,并延用至今。在美国,“戴安娜”是非常普通的名字,任何一个场合呼叫此名,一定有大把的人回头。回到中国,而“戴安娜”这个名字让人很快就记住了,这不得不说占了一点优势。
张悦: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您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摄影师”,这个称谓怎么解释呢?可以告诉大家吗?
戴安娜:在摄影的路上,从起步到奔跑上路,“戴安娜”的名字,从不为人知,到被人熟知,是在一个很短时间内出现的。周边熟悉我的人,并不知道我开始摄影。而熟悉我作品的人,都是线上素未谋面的网友。有的地方摄友,还成立了“戴安娜作品讨论群”,专门收集和分享我发表的作品。有一次我参加上海举办的“人与环境摄影大赛”中,作品《盼归》获得了大赛的最高奖项——精品奖,记者采访我时,就冠上了这个头衔。哈,今天再看到这个头衔,真有点坐立不安呢。
张悦:从您的简历来看,您是2017年才开始学习摄影,同年就获得“华为全球手机摄影大赛”第一名,2018年凭手机拍摄的作品《错过》,又荣获“全球华人旅拍大赛”手机/无人机总冠军,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当时获奖的过程和心情吗?
戴安娜:多年前,我环游世界时还不会玩相机,只会用文字记录每一段旅程。而我第一次带着相机旅拍,是2018年旅行至斯里兰卡。在当地的山地火车游览途中,在一个闷热拥挤嘈杂,连呼吸都纠结的车厢里,我用手机抓拍了两节火车擦肩而过的瞬间,也就是在这个片刻,产生了一个凄美的定格。
张悦:著名摄影理论家、评论家陈小波老师点评道:“这是一个摆拍都做不到的场景,作者抓拍到了两列不同列车的两节车厢里,中年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对视。更重要的是,这幅手机摄影作品,成功凸显了情感的表达。除此之外,作品的色调也很好,具有恰到好处的怀旧感。”
戴安娜:“华为全球华人旅拍大赛”,从月赛,到季赛,再到年终总决赛,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赛季。这我随意的一次网上投稿,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赛事,在过程中才慢慢开始了解。作品每向前走一步,对我都是一种亢奋和紧张,得失心越来越重。最后心中的牵挂,就像等待高考录取通知书一样焦虑。一天,在菜市场买菜的我,看到手机信息,终于拿到了冠军。哇,一下子点燃了我全身的多巴胺,我涨红了脸,对着卖菜的小贩叽叽呱呱说了一大堆话。她说,我什么也听不懂,只知道你高兴了。等我浑身的激动都挥发了,才发现,买的菜也丢掉了。
摄影几个月时间,我的作品走向了国际舞台,别人不相信,我自己也不相信。我只能调侃自己:没有技巧,都是碰巧。
这个赛事是由一个超豪华版大赛评委团组成,包括王苗、王瑶、王文澜、刘阳、刘香成、李舸、陈小波等七位专业评委。参加颁奖典礼时,组委会的老师对我说:“在102个国家,近30000张的作品中,你的《错过》脱颖而出。而且是唯一一张七位评委一致通过的作品。”听罢,我全身发热,又激动了一次。
颁奖大会的实况,当天全球有二十多家媒体同时报道。俄罗斯的一家电视台全程实况转播。在闪烁的聚光灯下,我做了一次主角。之后,我与主办方,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签约至今,成为他们的资深签约摄影师。这是一般的摄影人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我不小心就上了一个台阶。
张悦:2019年您用手机拍摄的作品《取暖》竟然在全国有九万多幅参赛作品中入选“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大展”,并荣获“华为全球手机摄影大赛”二等奖,这幅具有一定创意性和简约构图的作品,瞬间在各大网络平台走红并疯传,可以谈谈这幅作品的背景吗?
戴安娜:拿起相机,不一定就是摄影师。拍照和摄影是不同阶段的表达。拍照没有门槛,而摄影是有台阶的。
摄影一年多,获了很多奖,逐渐不再欢呼雀跃,慢慢地有了沉淀和思考。在这个人人都拍照的大数据时代,每天上亿张图片,铺满大大小小的媒体平台,如何让一张图片在别人的视野中多停留片刻,那只有将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成为一个独特的画面。
年轻的时候,对文字的喜爱,一直陪伴着我成长,发表过很多诗歌、散文。有一篇关于雨雪的散文,还收集在当年的高考指南的书籍中。
喜爱风,喜爱雨,喜爱雪,由生而来。我很想用摄影的方式来表达这一份情愫。于是,我向朋友收集了各种不同色彩的火柴。在风里、雨里、雪里,折腾了一整个冬季,拍了一堆一堆的火柴片片,以为这会成为一个系列。殊不知,一张《取暖》的片子将其他的火柴片,压倒在我的硬碟中了。正如摄影前辈所说,一张作品的诞生,都是很多的废片堆砌而成的。
《取暖》是火柴专辑中比较早成形的一张片子。当时,对摄影的热情,还在一个制高点,盲目投稿,成了一道工序。
2020年初,我正在孟加拉旅拍,途中收到“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大赛”的调图信息。我问同行的摄友,这是什么级别的赛事。后来得知,这是国家级品牌赛事。我也在网上开始收集此赛事的相关资料。全国有90000多幅参赛作品中,而入选的手机片只有三张,我的片子又“碰巧”被评委的金手指点中了。
作品拟人化的表达,很快让读者记住了,也流传开了。还有很多网友用此片作为他们的微信、微博的头像。有的老师在授课时或文章中,借用作为教学范例,授业解惑。这使我颇感欣慰。次年,此片参加了“北京国际摄影周大展”,在三千多幅的展品中,这幅作品成为封面宣传照之一。同年,又荣获“华为全球手机摄影大赛”二等奖,入选华为新影像大赛的精选作品。继《取暖》后,我又拍了《风的形状》《水的形状》等“风花雪月”的片子,也相继获得了《人民摄影》《摄影世界》《照相机》等纸媒及新媒体的认可并获奖。还在“TOOLOTS杯国际环境摄影大赛”中获奖。并入选“2021年深圳摄影作品年度展”。
张悦:2018和2019连续两年,您的作品还连续在法国巴黎大皇宫展出,您觉得如此快速度进入摄影圈,是一种偶然还是实力?
戴安娜:因为多次参加华为摄影大赛并获奖,而成为华为的特约摄影师。每一次华为有新手机问世,我们都会有项目计划,有时间要求地试用新机,拍摄华为所需要的图片。在拍摄中学习,在学习中摸索,渐渐地深谙华为手机的拍摄功能,并且运用自如。所拍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要能够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效果。华为每一年举办的新影像大赛,是国际性的摄影盛事。能够入展法国巴黎大皇宫的作品,都是千里挑一的。
手机摄影,是我摄影路上的引导线。无论是获奖,还是入展,都是一种认可,这像一种强心针,每次都能够使我满血复活,继续下去。
什么是实力?我认为实力是一种生活的底色,而这种底色就是我们的知识储备和生活见识。与其他的艺术一样,底色决定了创造艺术的色彩。也决定你摄影的路上能够走多远。而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沉淀。水到渠成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用镜头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时候。
张悦:2021年、2022年,蝉联两届 “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荣誉称号。您今年的作品“人间佛影”与去年的“成佛之前”皆为佛系作品。可以谈谈你“人间佛影”的创作初心和思路吗?
戴安娜:我不是佛教徒,但是佛教的神秘,一直是我向往打开的一道门。看过许多摄影前辈拍过的佛系题材的作品,更想有机会接触这个题材。一个机缘巧合,我认识了杭州佛学院院长助理黄征教授,2018年7月,他引荐我,进驻了杭州灵隐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我也静下心来适应和观察。了解到僧人的作息时间,充分做好各种准备,在不打扰僧人和游客的前提下,所有作品均为抓拍成像。当日整理的初稿,发给我的一些信佛的朋友讨论,获取一些场外的建议。一个多星期日夜兼程拍摄江南体育,积累了大量的初稿。回到自己的电脑上,又经过精心的整理和筛选,终于出片了。
2018年11月,我的佛系摄影作品系列,在杭州灵隐寺“灵鹫飞来佛教艺术展”隆重展出,收获很多的赞誉,最后全部捐献灵隐寺永充供养。通过这一组作品的展出,结识了更多信佛之人,在他们的推荐下,打开了我走进不同城市的寺庙之门,让我零距离地接触修行多年的僧人、信众、香客及佛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经过四年多的游走、交流、拍摄、积累、筛选,打磨了这组“人间佛影”。因为我知道,虽然我的慧根不够,但是佛影已经烙在我心中,我的镜头不会放弃这个专题的,有机会就会一直不断地完善。
张悦:2021年,您的“成佛之前”荣获“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荣誉称号,2023年又在“首届英雄地摄影大奖赛”中,再获大奖,那么这部系列作品好像是您在太湖半岛历经几年时间创作完成的,可以谈谈“成佛之前”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它的意义所在吗?那么这些奖项都给您带来了什么?
戴安娜:苏州冲山村,依临风景秀丽太湖边,这村近百户人家祖祖辈辈以雕刻佛像为业。虔诚地雕琢,用娴熟技艺赋予佛雕生命,已传承近百年。2017年,我们随老师来到这里拍摄。对初学摄影的我来说,没有更多的摄影语言可以表达,只能一帧一帧地记录那些常人不常见的场景。
三年后,我又和朋友结伴来到冲山佛雕村。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雕工,同样的满村满地的雕像,而我对它们自然地熟悉起来,我知道这是三年前,它们已经种在我的心里了。我的内心一直在和它们对话,说着我自己也听不懂的语言。但是我知道,我能够读懂它们。我觉得,不是我在拍它们,而是它们自然地走进我的镜头里。三天的时间,我起早贪黑,踏遍了冲山村的边边角角。我用镜头,记录下这一个个状态,一个个场景,一个个故事……这,算了却了心里那一份意犹未尽的震撼。
经过几年多次的造访,在佛雕村,我用镜头记录了原木开相后的六种状态:百相、磨砺、散落、遗弃、涅槃、成佛。静观六态,深有感悟:一块整木变身成佛,历经磨难。一个人的成功,难道不是?但是——不是每一块木头,历经雕凿后都能成佛;不是每一个人,努力拼搏后都能成功。这,就是现实。
“成佛之前”在“Travphotos”“中国摄影网”发表后,阅读量超过了日常。颇受读者的好评。2021年,此作品让我荣获“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的殊荣。2023年,又在“首届英雄地摄影大奖赛”中斩获大奖。著名摄影家李樯老师评论:“戴安娜的作品不同以往的影像表达,在于她的佛缘和深入的触及生活。她的影像干净、洗练,具有神圣的美感。”这组作品在网上曝光,让我圈粉无数。但是我心里还是没有完全放下对冲山村的眷念,我还会踏上那块土地。
初拍是佛像,再拍是故事,最后拍的是自己。人在造佛,佛在塑人,以人性觉悟佛性。
张悦:2020年疫情期间,您的作品“高考2020”竟然获得大家都在期待的“人民摄影/明星摄影家”称号,这些都是通过怎么的努力才最终实现的?那么可以具体说说“高考2020”系列作品吗?因为这组作品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共鸣。
戴安娜:我常常在想,一张单片,也许只是一句话,而专辑才是一篇文章。当一句话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时候,专辑的拍摄,便是我摄影之路上的另一个台阶。
摄影圈有一句让我打下烙印的一句话:拍好你身边方圆一公里。我身居南京闹市。名校南京金陵中学是我的母校,另一所名校南京第九中学,均在我脚边常绕来绕去的路上。每次看着莘莘学子的过往,看到家长们白天的接送,黑夜的等候,我特别庆幸我的孩子从小在国外完成了她的教育学习过程,让我省略了这一份艰辛。
每一年的高考,都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点,他们牵动的是每一个考生的家庭。而作为一个摄影人,每一次的社会事件,都会触动我们的镜头,高考,无疑又成为我镜头下的主题。三天,我徘徊在不同的考场之外;
三天,我穿梭在众多的考生之间;三天,我游走在等待的家长群里。我用镜头寻找着每一份感动,只想拍出有温度的照片。
高考离我太远了,镜头却拉近了我与高考的距离。三天的拍摄过程中,我看到考生的待考,家长的守考,警察的护考,一直到亲人们的接考,考生们考完后的释放……我的情绪也在这个过程中发酵,我不止一次被感动。见到一位老奶奶步履蹒跚,手中的鲜花都被挤坏了,还在人群中寻找着自己的孙子……
高考三天,我陪“烤”了三天,“烤”出了一炉的照片。捧着这一叠热乎乎的照片,不知何去何从。经过南京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朱平老师的推荐,交给了《人民摄影》。不日,便登上了“明星摄影家”专栏,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共鸣。
次年的同时,我从色彩着手,继续拍高考,题为《高考的色调》。高考时穿什么颜色好?这两年成了高考季的热议话题,穿红色衣服,有“开门红”之意;穿绿色衣服,有“一路绿灯”之意;穿灰色和黃色搭配,有“走向辉煌”之意。取自谐音的含义虽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也让人莞尔。但家长们总愿意讨个好彩头,给学子们多一分助力。
考场外五彩的衣服,就像是信号灯,为人生指明方向。我的镜头便顺着这个色块,记录了2022高考考场外的形形的 “穿衣秀”。考场的紧张与服饰色彩的明丽形成有趣的对照,也体现了浓浓的期待。
“高考的色调”作品在自媒体上发表后,立刻被《摄影世界》“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等主流媒体争相转发。有的人拍了十几年的高考,而很少从我这个角度着手拍摄的,颇为少见。所以,我的2022年的高考专辑又获得了很高的阅读量和转发量。
张悦:“从缠足到直播——开启5G生活的小脚奶奶”这组专题摄影作品,在网上也有很强的反响。但缠足在中国已经有很多摄影家都拍过,尤其我在网上看到,山东的李楠先生、广东的秦军校先生,都曾拍摄和全面地讲述过中国这一特有的历史景观,那您是处于一种什么契机,也跟进关注了这个选题?现在还在拍吗?还能找到小脚老人吗?
戴安娜:著名人文摄影家秦军校老师评论:“缠足的女人很多,并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全民,这都是过去时了。而真正去拍摄这一题材的摄影师自古到今,少之又少。美籍华裔摄影师戴安娜,就是那位能拍出小脚女人精气神的女性摄影家。”
拍这个专题的初心是出于记录一段中国旧时代的文化和历史,留下一段历史资料。在我们的童年,基本上都见过祖辈的小脚。那时,只有印象,而没有意识。没有意识到这一代人会消失,这个文化会成为历史。
著名人文摄影家秦军校先生、李楠先生等,曾因拍小脚女人而扬名天下。拍摄前,我和摄友讨论了我的构思和计划,阅读前辈的相关作品,受到很多的启发。有所不同的是,我们拍摄的年代不同,现在的小脚老人已经所剩无几。在摄友的帮助下,2020年10月,我独自来到河北涉县王金庄,采访了那里唯一仅有的,健康无恙的小脚奶奶曹恋沙。她已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小脚老人。
来到王金庄的摄影人,拍曹奶奶的人来来往往,能够驻扎下来,与她同吃同住的人却不多。我一身农装,与曹奶奶朝夕相处,熟悉了她的饮食习惯和日常作息,渐渐听懂了她的乡音。和曹奶奶聊天是拍摄期间的重要内容,听她说故事,总能够带给我不同的创作灵感。最珍贵的是拍到了曹奶奶洗脚的全过程,在那个畸形审美的历史年代,小脚已经成为女人的“第三个性器官”,曹奶奶能够让我全程拍摄,实属不易。
一个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小脚老人,生活在贫困朴实的山村,除了农活以外,她则以手工缝制赚取一些零花钱,以维持生计。
拍摄期间,我下榻村头的一间屋顶上的铁皮屋,楼下就是一个直播带货的播音间。我天天进进出出,都能够感受到这电波的张力,王金庄在返乡大学生的带动下,他们的农产品一定会走出大山村,走向全国。
这高科技5G时代的冲击力,已经波及到这个山村。和几位摄影师商量着,如果让曹奶奶带货,会是怎样的一种跨越呢?
在不断疏导下,曹奶奶愿意跨出家门,走进网络,面对世界,直播带货。面对镜头,曹奶奶从容自如,娓娓道来。如果对自己的产品不熟悉,是不会有这份自信的。这是一种穿越,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亮点。当我的拍摄,有了最后的亮点,也就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品“从缠足到直播——开启5G生活的小脚奶奶”由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全球独家首发。很快在搜狐网、微博、Facebook,在《摄影世界》《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和客户端传播开来。我家乡的南京媒体《现代家庭报》也头版头条紧跟报道。同时,我的单张图片也获得了中新图片社的大奖。
时代在且行且变,每个时代的人和故事,在后人看来,或者平淡,或者传奇,或者叹息一声,或者令人回味。
影像,是对过去的记录,是和现在的对谈,是给未来的记忆。从六七十年前的老照片,到奶奶沟纹纵横的面庞,再到她直播带货的专注,却有见证历史的沧桑感和见照如面的亲切感。不是为了猎奇,而是追忆;不是为了哗众,而是见证!
张悦:2020年,您当选为港深珠澳摄影联盟主席团成员。这表明你的作品得到了一种极大的社会认可。你可以谈谈吗?
戴安娜:我的小脚奶奶的故事发表后,认识了以拍小脚而扬名天下的著名摄影家,出版人秦军校老师。经过我们多次的交流后,秦老师推荐我,成为港深珠澳摄影联盟主席团的成员。这个团队在秦主席的直接领导下的,积极活跃在港深珠澳及全国各地的摄影平台。同时,线下活动频繁,平添了许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打开了我线下的活动范围和学习机会。秦主席一贯力挺新人,保护新人。作为一个摄影前辈,他深受各方影友的尊重和爱戴。通过港深珠澳摄影联盟这个平台,我的许多作品得到推广和传播。通过平台的推荐,我的作品作为典藏品,被收藏和拍卖。不得不说秦主席是我摄影路上的贵人。
张悦:2022年2月在海南海口洋浦经济开发区图书馆主办,Aphoto雅昌影像协办的“用镜头说故事·戴安娜摄影展”,这无疑是很多从事摄影创作几十年恐怕都难以实现的目标,您是怎么做到的,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戴安娜:自从学习摄影以来,有个习惯,当我有了满意的片子,都会发在朋友圈,一来听听各方影友的意见,二来保存和记录。微友田慧清老师,是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图书馆馆长,是务实的文化工作推动者。她长期关注我的摄影,关注摄影中的人文主题表达,而成为同道中人。为了丰富当地的文化活动,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她和她的团队统筹规划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用镜头说故事——戴安娜摄影展”是排头兵。为期一个月大型展览,吸引了当地的广大影友。尤其是我来到他们中间,与大家面对面的交流,与大家分享作品中的故事,配合展览落地,同时举办作者与读者的面对面交流沟通的主题讲座。观展效果带动当地摄影协会广大摄影爱好者,渗入摄影的人文主题表达力,提升摄影艺术的文化内涵。为此,主办方和我都颇感欣慰。
Aphoto雅昌影像整合了近30年来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技术和经验,为此次“用镜头说故事·戴安娜摄影展”,雅昌提供了全方位专业化的作品图片的技术支持,从作品的编辑设计和调色排版,到专业化影像输出,都为展览做到了“保驾护航”。
张悦:在短短几年的时间,“戴安娜”三个字已经被摄影圈很多人熟知,但大家除了对您的摄影,恐怕对其它的兴趣爱好并不了解,您可以谈谈您在摄影之外的兴趣爱好吗?
戴安娜:没有摄影之前,我的爱好很多,跳舞、高尔夫、骑马、滑雪、游泳、旅行、写作、阅读、看电影、听音乐等。这些运动和爱好,积累了我的文化底蕴,奠定了我摄影的身体基础。我一直坚信,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思想格局和生活见识,决定他在任何艺术的道路上能够走多远。
张悦:您现在的摄影创作,主要是用照相机,还是坚持使用手机拍摄?手机的成像素质还能够满足您的创作要求和标准吗?
戴安娜:作为华为的特约摄影师,我对手机摄影的功能的了解和技巧的使用,可能比普通人多一点点。我在很多城市做过大型的手机摄影讲座和作品分享,包括党政机关、商业机构、银行财团、摄影团体,也进行过网络授课,颇受大家的欢迎。因为随着数据时代的高速发展,手机摄影已逐渐成为一种“刚需”。
但是,我还是倾向于相机摄影,那是专业的摄影工具,而手机只是具备摄影功能,其呈现的效果是有区别的。照片和作品展现的平台是不一样。记得有人说过“手机上看图,看的是皮毛。画册上看图,看的是骨肉。展厅里看图,看的是精髓。”
为华为提供的片子,必须使用华为的设备,毫无悬念。在大型的拍摄活动中,相机一定是必备的,手机辅助。平日的街拍,或随身带着的是卡片机。像每一个现代人一样,当然手机是早已长在了手上了。
张悦:您入选上海“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的“失乐园·祷告”系列作品,引起我的很多思绪,可以讲讲其中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和过程吗?当时是怎么遇到的这个场景和怎么拍到的这幅作品?
戴安娜:2020年1月从孟加拉回到国内,各地陆续开始封城,像所有人一样,大家禁足原地。而我每一次采风归来,才是我旅途的真正开始。因为我自己也会禁足在家,伏案整理一趟行程中让我收集到的点点滴滴。在上万张的照片中重返旅途,拎出一条旅途的思路,编出一段出行的小结。摄影专辑“失乐园”,便是我孟加拉之旅的小结之一。
孟加拉国的贫穷是由于自然资源有限、高人口密度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当我们带着充分的思想准备,背着厚重的摄影器材,来到缅甸与孟加拉边境的罗新亚(Rohingya)难民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难民营。当我们接触他们的生活……结果还是被震撼了。
这种震撼不只是环境、人种的震撼,而是脱离了现实的震撼,只有电影中看到的画面,此时便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罗新亚(Rohingya)难民营是一个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在里面的罗兴亚人几乎完全依赖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orld Food Programme)的食物援助,因为他们被限制在难民营内,且被禁止寻找正式工作江南体育。没有生产,没有创造。唯一的生产就是繁殖。所以这里除了孩子还是孩子。我拍孩子,也被孩子追逐。拍摄必须短、频、快。每天带去的满口袋的小零食,都会被一抢而空。后来我找到了孩子王,把零钱和零食都交给他,让他掌控孩子们的围追堵截,拍摄才顺利起来。
您提到的图片《祈祷》是我“失乐园”组照之一。孩子在一个堆满沙包的船上发呆,木架和头顶飞过的乌鸦则营造了一个特殊的气氛我连拍了几张。下面这张,孩子的动态很符合祈祷的样子,可是画面环境上有所缺失,而被自己过滤掉了。
在整理照片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眼神都带着强烈的环境特色。也许鲜少有外国人来到这块土地上,从恐慌到好奇再到放下戒备,是大部分人的一种情绪表达。
张悦:我看到这几年,您的摄影激情很是高涨,去了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可以讲讲为什么要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去拍摄吗?
戴安娜:相比较“远”的地方,一定是容易出片的地方。摄影人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观察力是很容易聚焦的。镜头就是我们的眼睛,会变的特别敏捷和锐利。
2020年疫情爆发前夕,我从孟加拉赶回国内。今年2月,国门一打来,我便去了泰国。从南到北,一个多月,贯穿整个泰国,也带回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并获了大奖。相对我多次去过的北极,这些国家就像在家门口。
张悦:您说五年多拍了28万多张图片,并且在电脑前处理照片超过了10000小时以上。那您哪来的如此充沛的精力,您现在是职业摄影师吗?如果是,那么依靠摄影可以养活自己吗?
戴安娜:有人说,兴趣和热爱是一辈子的。从开始摄影迄今为止,一直被这一份激情撩拨着。每天十几个小时扑在摄影上,不是在路上,就是趴在电脑上。六亲不认江南体育,五谷不进是常态。前几年,在与华为合作期间,也许我拍片的热情过火,小伙伴们之间流传着一句话:“娜姐不红,天理难容”。哈哈……
认真做好一件事,都会历经很多的苦痛,在摄影的路上,我吃过的苦,只有家人和我自己知道。但是,奔跑的过程中是不会知道苦的。
拍照没有门槛,但是摄影有台阶。从照片到作品,我们要付出的不只是器材、时间和腿力,更多是知识的储备,生活的见地。有位大师说:摄影师要有学者的头脑,猎人般的眼睛,诗人般的心。若具备这样的素质,读书是最好的捷径。所以,每天2-3个小时阅读已是我不变的生活规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作家格拉德威尔一万小时定律。
在摄影上,我虽然早已经超过了10000小时,但是离成功还遥遥无期。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就是享受了这种付出的过程。
几年来,我的摄影专题“从缠足到直播带货——小脚奶奶的5G生活”“成佛之前”“生活拾趣”“孤独的城里人“艳遇小箬村”以及“浪漫法国”“人间佛影”“雨的颜色”“高考2020”“高考的颜色”“失乐园”童年”“街头表情”等专辑作品分别发表于《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摄影》《摄影世界》“中国摄影网”“学习强国”“港深珠澳摄影”“镜像中国”“纪实摄影”“旅拍网”等主流媒体平台。能够得到社会和同行们的认可,就是对我所有付出和努力的最大回报。
我现在是一名家庭妇女兼自由摄影师。我是一直把兴趣和工作分开的。如果把兴趣用来赚钱,那就是工作。而我们已经过了赚钱的年龄,有计划的消费才是硬道理。所以,我的拍摄依然是为了兴趣、爱好和表达。那是我精神的支撑和情绪表达的出口。就像年轻时,我沉迷于诗歌的创作。而现在拍摄已经是一种生活中的日常,几天不拍片,总觉得镜头会长毛。如果某一天,我放下相机,那一定是我又找到了另一种能够支撑我精神的力量。
张悦:作为一名诗人、舞者、时装模特、平面设计师等多重身份的美籍华裔,据我所知您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将近30年,您平时都在美国生活吗?每次都是特意回到中国拍摄吗?
戴安娜:我年轻时爱诗,而立之后爱舞,现在爱摄影。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被兴趣和爱好驱使着前行。每一次的投入,都是忘我的。
写诗,是伴我成长的精神补给,也成为我最初表达自己内心的最佳方式。这样的情愫会埋在自己的血液里。在繁乱的生活节奏中,偶尔有一丝诗情爬出来挠痒痒,会让自己的日子平添莫名的愉悦。我们现在少了写诗作赋的冲动,而年轻时的文学少年,如今还相聚在“青春文学院”的群里。他们很多人,靠一只笔,成为社会名人,成为文化领域的中坚。虽然我们的父辈师长慢慢老去,离开。而不再青春的我们还在举着两鬓斑白的笔,偶尔用陌生的网络语言,写着青春的韵律和回味,这就是诗歌对我们一生潜在的贯穿和影响。
跳舞,是我在美国周而复始的生活中最好的调剂,也是我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家里有自己的舞蹈室,下班后,请专业老师上门一对一的指导。身体的柔韧性和体型,让别人认为,我是为跳舞而生的。无论别人说的是真是假,爱舞的兴趣已经占满了我全部的业余时间。后来,放弃美国的高薪工作,一心向舞,参加了无数的比赛。家里的各类奖杯奖状,代表了我人生那个阶段的疯狂。在美国加州,我曾经义务为一个社会群体编舞、排舞、走秀。她们的演出所得,最后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舞蹈的优美是会被岁月打败的。在我身体已经不能够诠释这种美感的时候,我通过学习和培训,并身兼同声传译,考取了国际标准舞的国际裁判执照,也算为我18年的国际标准舞的舞蹈岁月画上一个句号。
平面设计,是我的职业。在美国学于此,用于此。职业的事,是服务于对方,创造性受到限制,那不是艺术,只是一种不可缺失的生计,充其量就是一个职场上的工具。在台湾,还曾经拥有过自己的设计室。
时装模特,是我不误正业后,寻求自我存在的一种表达。时间不长,活动不少。进过秀场,上过电视。重复的活动,没有太多的创新,很快便使我想改变跑道。
有一次被朋友邀请去做人像模特。面对一大群的长枪短炮,我也用手机记录了他们的工作状态。回家,在电脑上折腾一下,在普通的工作照中找到了一些亮点。给几个摄影老师们看,也许他们对我的期待值不高,看到我拍出的片子都感到意外。从他们表情的真实反映中,我知道,我也可以玩玩摄影的。这个跑道就顺其自然地铺到了我的脚下。从此,我不便知天高地厚地走上了熙熙攘攘的摄影之路。那是2017年的夏末初秋。
我人生最精华的岁月留在了美国和台湾。而故乡永远是童年生长的地方。当年因工作需要,归化美籍。经过几十年的颠簸,回归是一种必然。因为,我的心是中国的,我的胃是中国的。国外有安逸生存的环境,有山有水有寂寞。国内有滋养生活的土壤,有风有雨有热闹。故乡的水给我多一份滋润,故乡的土给我多一份成长,故乡的月给我多一份安宁。现在,在美国,在中国都有我的家人,无论我身居哪一个块土地,对亲人的牵挂是我余生永远打不开的结。
张悦:现在,您作为一名摄影师,您更喜欢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中国,还是对准美国?
戴安娜:对准身边,拍好身边方圆一公里的人和事。现在,镜头已是长在我身上的另一个器官,是我表达思想的眼睛。只要我的脚还在路上,我的镜头就在手中。我会慢慢地记录这个世界我能够达到的角落,只希望有你与我同行。
1、作品类型、风格、主题不限,但必须是以一个完整的专题形式呈现,须提供主题阐述、摄影师的近期形象照及个人简介200字左右,其他可以提供包括个人联系方式、摄影经历、荣衔资历,重要获奖、摄影感悟等。
2、个人作品集(每组15-30张,文件格式:JPG,图片宽度大于3840像素,或者文件大于5M,不得有水印)须有每幅作品的标题或图片内容说明。
3、将以上两组文件打包压缩成RAR或ZIP格式发送网站编辑部,万能邮箱: 。
4、入选作品,将在签约摄影师作品赏析、名家经典等栏目刊登,其作品也将登记入库,作图片销售代理,优秀作品将推荐人民网、人民摄影报、澎湃新闻等媒体刊发,同时,将有资格参与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入编《中国摄影网》杂志期刊,颁发签约摄影师证书、入展证书。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